四、预防理论与实践的逐步完善阶段(民国~至今)
应当说明,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,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略,中国人民长期遭受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,加之当时卫生事业落后,预防措施差,更由于中医药得不到重视,因此这一阶段的中医药事业及预防工作未有明显发展。而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,由干革命根据地缺医少药,中医及中医药预防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局部范围内才得到高度重视,成为当时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。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于1931年1月通过了《暂行防疫条例》,要求加强防疫宣传及运用中医药预防传染病。1933年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布了《卫生防疫条例》,对霍乱、痢疾、天花等多种疾病提出了防疫方案,其中对易感人群主要是用银花、贯众、黄芩等中药进行预防。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,卫生部明确提出了“预防第一”的方针,号召开展群众性的卫生防病活动,并不断总结出了一些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经验,为保障军民的健康发挥了一定作用。
确切地说,“预防理论与实践逐步完善阶段”应该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。
(一)国家重视,全民动员:解放初期,中央卫生部就确定了“预防为主”的基本原则;1952年底又制定了“面向工农兵,预防为主,团结中西医,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”的方针;全国人民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大量扑灭“四害”,清除垃圾,运用中西药预防传染病。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,农村“两管五改”工作有了很大发展,根本改善了农村的卫生面貌,很多传染病在我国已经灭绝或很少流行。
(二)深入研究中医药预防疾病机理:近年来,在取得成功经验基础上,各地重视中医药防病机理的研究,使之从理论上又有一次较大的飞跃。既往对养生防病、除害灭病、防治疾病等大多只停留在实践阶段,而现今既重视实践经验总结,更注重理论上的探讨。如通过大量研究证实,气功具有提高机体正气、强壮身体、抗御外邪侵入的作用,抗衰延年及预防疾病复发的方药,具有调补气血阴阳,疏通全身气机以及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等功效(现代医学研究则认为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,增强免疫细胞的活力,延长淋巴细胞的寿命等)。无怪有人认为:中医预防学的发展过程,实是经历了一个由实践(远古至春秋)--认识(秦汉至晋隋)--再实践(唐宋至明清)--再认识(民国至现在)的过程。
(三)广泛运用中医药预防多种疾病:例如,50~60年代,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过流脑、肝炎等多种传染病的流行,用中医药在易感人群中进行大面积预防,收到了良好效果。诸如使用贯众、板蓝根、大青叶等预防流感、流脑、麻疹、流行性腮腺炎;用板蓝根、茵陈、栀子等预防病毒性肝炎;用马齿苋或针灸预防痢疾……均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有效经验。近年来,由于大部分传染性疾病基本得到了控制,而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。对此,中医界已着手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开展既病防变或既病防发,并取得了可喜成果。如采用中医药等方法防止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泌尿系结石、胆结石、中风的发生等等。
(四)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预防:如对中草药杀灭蚊蝇、孑孓等虫害的实践研究;对中医药防病的药理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;了解针灸预防疾病的作用原理……;尤其是在中草药药理实验研究方面,注重中医传统认识与现代科学理论紧密结合,既体现了中医特色,又促进了中医预防学的向前发展。例如,陕西中医学院将五味子、板蓝根、丹参等十余味中药研制成“出血热预防片”,该方之所以有良好的预防效果,是因为经研究证实“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有强力的抑制作用。”
(五)开展群众性的健身防病运动:如在城乡推广保健操、气功、太极拳等健身术以防治疾病,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;重视防病宣传,告诉人们应注意饮食宜忌,劳逸适度,生活要有规律……等等。我国人民身体状况一无比一天好起来,中医学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自古以来,勤劳、勇敢、聪明的中华民族在与疾病作斗争中,逐步掌握了许多防治方法,为人类保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。但也必须指出,由于中医学及其预防思想是在漫长的封建、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发展和成长起来的,它必然有时代的局限性。因此,对待这份历史遗产,应吸取其精华,完善其不足之处,使之为人类的健身防病事业作出更大贡献。